近日,第333屆東方科技論壇在上海南郊賓館舉行,本次論壇以綠色基因發掘與種質創新為主題,凸顯了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。
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國正邁步走進生態文明新時代,農業綠色發展的含金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。過去幾十年,我國農業以追求高產量為目標任務,然而,依靠水資源、勞動力、化肥農藥持續高投入的資源密集型農業生產模式難以為繼,特別是水稻產業,消耗了50%以上的淡水資源,過量施用化肥、農藥加劇了農業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矛盾。因此,創制環境友好、資源節約型的綠色種源時不我待,只有從綠色種源著手,方能推進農業產業向綠色轉變,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。
綠色基因資源的發掘、研究和利用是綠色種源創新的關鍵,是提升中國農業競爭力的關鍵,更是引發新一輪“綠色”農業技術革命的關鍵,可以說,誰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基因和種質資源,誰就搶占了農業制高點。全球不少國家針對重要的作物先后開展了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,我國科學家在作物功能基因組學研究、作物綠色基因資源挖掘與利用領域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。本次論壇邀請了9位在上述領域有卓越貢獻的院士、專家做專題報告,交流綠色性狀研究的進展與成果、綠色性狀聚合的生物學理論與技術、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在綠色種源創新中如何有效應用。
據了解,技術進步為培育綠色作物提供了良好的基礎,但是大部分綠色性狀為復雜性狀,涉及眾多基因、基因間以及基因與環境的互作。當下有三個方面的重點,一是在現有技術基礎上進一步發掘和研究綠色性狀基因及其調控,二是深入開展基因表型的數據積累和建立表型預測模型,推進全基因組選擇育種研究,三是進一步積聚研發力量,共享資源與技術,加快我國水稻綠色性狀的聚合與種質創新,并盡快應用于水稻生產。
論壇期間還舉行了水稻綠色種質資源的田間展示與共享活動,展示資源為科技部863重大專項“綠色超級稻新品種選育”項目歷時5年創制出的371份新種質。本次論壇由上海市人民政府、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共同發起和主辦,由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、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等4家單位承辦,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、中國水稻研究所、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單位參與協辦,吸引了來自全國農業類高校及研究所、種業企業的378位代表。